分享
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龍棲息地之一,在中國的東西南北都發現了恐龍化石。云南、四川、山東、內蒙古、新疆等地以出土大量恐龍化石而聞名。與這些恐龍省相比,黑龍江幾乎不為人知。但是你知道嗎?中國最早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是在黑龍江省嘉蔭縣玉梁子附近的一個小漁村發現的。
由于黑龍江水的長期侵蝕,河岸的地層不斷被侵蝕,埋藏在里面的恐龍化石不斷被沖刷出來,暴露在河岸的沙灘上。當地漁民發現這些化石時非常驚訝,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這么大的動物骨骼。消息傳來,情況不妙,另一邊的俄國軍官聽到后,趕來調查和收集化石。俄羅斯人最初將這塊巨大的骨頭化石誤以為是猛犸象,并在俄羅斯當地報紙《Beri》上報道了它們。受到這一報告的吸引,俄羅斯地質學家從1915年到1917年在中國進行了為期3年的大規模調查發掘,收集了大量恐龍化石。他們修復了化石,安裝了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并把它們放在彼得堡地質博物館展出。研究確認它是鴨嘴龍,高4.5米,長約8米,俄羅斯地質學家將它命名為滿洲龍。
仿真恐龍工廠制作的8米長的鴨嘴龍
在嘉音出土的滿洲龍化石多為深棕色或黑色,埋藏在礫巖中,化石含量高,堅硬有光澤。這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礫石層是含油層,所以地下的石油已經浸泡了化石很長時間。
鴨嘴龍是較年輕的一代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是食草恐龍。它們的兩條巨大的后腿和長長的尾巴組成了一個三腳架狀的結構,以支撐它們沉重的身體。它們的前肢很短,可以自由地懸掛在身體上方,可以用來抓取樹上的樹枝和樹葉。它的高頭上有一個扁平的鴨子一樣的嘴巴,嘴巴上有幾百顆小牙齒。牙齒呈棱柱狀,有細根,分層排列。因此,當上面的牙齒磨損時,下面的牙齒就會長出來取代它們。因此,鴨嘴龍擁有高效的器官,能夠自我修復,并更新部分器官,以磨碎粗糙的纖維食物,這可能就是它們特別適合白堊紀晚期生態的原因,當時地球上的軟蕨類植物數量正在減少。更粗糙、更堅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開始主宰地球上的植被。
在嘉音縣,不僅出土了鴨嘴龍屬的滿洲恐龍化石,還發現了鳥類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對該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現在寒冷的黑龍江擁有溫暖、潮濕、繁茂的植被,類似于現在的海南島。
讓每個中國人都深感遺憾的是,在中國出土并被科學命名的第一個恐龍還沒有在中國收集起來。幸運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該恐龍附近發現了新的恐龍化石遺址,并出土了一批新的滿洲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現在在黑龍江省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展出,講述著6500萬年前的故事。
地址:四川省 自貢市 沿灘區 板倉工業園
電話:18349977204
手機:13330334360
QQ:806556604
郵箱:806556604@qq.com
© 2021- 自貢云藝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2020034946號-2